秦始皇被后世之人称作是“千古一帝”,就是因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一统天下的帝王,功绩十分伟大。今天历史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。
说到秦始皇,许多人首先会想到他令人唏嘘又惊叹的一生中流传最久远、最突出的两个历史事件:一统六国和焚书坑儒。一统六国,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大一统,中华民族也由此真正开始一步步地崛起;焚书坑儒却又使大批儒士的惨遭杀害,许多珍贵的书籍名作就此消失,文学界遭受重创。这两个历史事件似乎把秦始皇划分成了两个人,一正一邪,真正的秦始皇犹如雾里花,水中月一般,令人难以捉摸。但随着近年来历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,秦始皇的历史形象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,人们对其的真实形象也越来越好奇。那么,秦始皇到底是正是恶,是否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呢?
首先,让我们大致了解秦始皇。秦始皇(前259年—前210年),嬴姓,赵氏,名为政。为秦庄襄王的中子。于赵都邯郸出生,十三岁即承袭王位。作为少年皇帝的人生自是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艰难。
秦庄襄王去世之前曾多次嘱咐丞相吕不韦:“其子尚幼,还望丞相带领朝臣好好辅佐,不忘大秦东出之志”,可见吕不韦当时在朝廷中的地位之大。待秦庄襄王去世后,吕氏一族逐渐独揽大权,一手遮天。嬴政此时迫于压力,一直默默忍受着这一切。虽然在执政初期嬴政受到吕不韦的牵制,但他也从既为富商又为丞相,才华横溢的吕不韦的身上学到了不少治国理政的技巧。从另一角度来说,吕不韦可以说是秦始皇的政治启蒙老师,为嬴政拥有一统天下的谋略与能力作了有力的铺垫。
后来,随着嬴政的逐渐成长,吕不韦也越发担心自己的权力会被收回,于是他的野心也逐渐膨胀,通过各种手段“继续压制秦始皇”。于是乎一场君臣间的明争暗斗拉开了序幕,最终由于嫪毐的叛变,吕不韦受到牵连,被罢去了丞相一职,嬴政终于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。但这也在始皇心中埋下了名为“独尊”的种子,所以,即使在秦国一统天下后,嬴政也始终没有在明面上确立太子的人选。从了解秦始皇的少年经历,我们可以知道秦始皇算得上是一个多疑的人,但并不算一个坏人。
掌权后,嬴政开始展现出自己作为一个领导人的真正能力,在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),他完成了让自己名垂青史的头件大事---一统六国。在统一后,秦始皇建立了在中国古代史上延续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,这一时期的秦始皇对中国历史贡献巨大。他厉行中央集权,修筑长城“以制险塞”、统一货币与度量衡、文字等等,他所作的贡献已足够让他成为一个让人敬佩的明君。所以,这一角度的始皇可以说是一个有不世之功的的明君。
但人都不是完美的,封建时期的统治者更是面临极大的诱惑,更加难以长久地做一个明君,尤其是在那样一个群雄逐鹿,分离动荡的时代,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,秦始皇也需要用一些激进的方法,例如始皇九年(前213)和始皇十年(前212)发生的焚书坑儒。据《史记·儒林列传》:"及至秦之季世,焚诗书,坑术士,六艺从此缺焉。"的记载和后世史学家们的研究,“焚书”的确发生过,但秦始皇焚书并未焚烧医学、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。说明“焚书”这个行为是有一定目的,而非情绪化的举动。但“坑儒”则还有待商榷。史学家们对秦始皇到底“坑”了哪些人的这个问题仍有争议,所以我们就只能先按下不表,等待各位专家们的进一步研究成果。但我们也可以从此看出秦始皇并不是一个传统观念上的“暴君”,而是有自身想法和政治谋略的统治者。
在秦始皇统治的十几年里,他也颁布了许多为了巩固地位的独裁专制,横征暴敛的政策。例如频繁的战争,多年的大兴土木,残酷的赋役。国家虽然统一,人民却不能休养生息,统治基础不够牢固。所以,在秦二世胡亥上台后,本就因残酷统治摇摇欲坠的秦朝,最终覆灭了。
作为中国封建史历史上的首位皇帝,秦始皇在短短十几年内对中国历史所作的贡献是值得被长久记忆的。随着史学研究的越发深入,我们可以知道秦始皇也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暴虐无情,但也不能完全将秦始皇的独裁专制忽略。作为一个可以被称作开创了历史的帝王,我们对他更应该辩证地来看待。有光明的地方就会有黑暗,我们肯定秦始皇对历史所作的贡献,但也不能忽视秦朝暴虐统治给人民带来的伤害。
秦始皇不能被完全片面地定义为一个好人或者坏人,他的行为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决定的。时代不同,对一个人的行为也自然会有不同的判断与看法。
免责声明:www.yesbaike.com只负责收集整本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47432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